“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亲子关系的好与坏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特别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很多办法都不管用,孩子的自主性越来越强。你想沟通,对方不吭;你想靠近,对方回避,所有的方法都成了纸上谈兵。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介绍一个工具:借助“家庭会议”找一个沟通契机,让家庭矛盾和问题以一种理性思考、问题解决的方式呈现在全家人面前,秉着解决问题而不是攻击对方的原则最终达成共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爱的流动比问题解决更重要。
家庭需要仪式感。家庭会议便成为这种仪式感最好的载体。我们通常理解的家庭会议是“因为某一件重要事件,家族的长者组织全体成员召开一个临时性的家庭会议,就某个问题讨论出最终解决方案。会议中会有冲突、矛盾和争吵”。而我们今天谈论的家庭会议和我们曾经经历的家庭会议有些不同,这里的家庭会议需要每周举行一次,一次不超过半个小时。在这里我们通常会有几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执行:
首先,需要确认在会议中有一名记录者,这个人要确保记录每一个人头脑风暴的想法,当日后我们翻看这些记录的时候,就好像是欣赏家庭影集一样,乐趣无穷。这个记录者需要圈出在家庭讨论的议题中,我们每个人都举手通过的认同的建议,以确保这个建议的执行准确性。
另外,我们还需要一名主持人。这个人就是我们在以往的家庭会议中通常想到的那个主导者,但是在我们的家庭会议中,这个人需要家庭成员轮流来当,在每次会议中召集大家开会,然后带着大家按照会议流程一步一步地进行。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发言棒以此来增加对主持人的认同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名计时员,计时员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的发言不要过于冗长,避免给大家制造这种无趣的家庭会议。通常有些人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成了一言堂,这个时候就需要计时员及时打断并告诉他,你需要给别人机会让别人来发表意见!
任务领取和角色认定,既有助于家庭会议的全员参与、增强每个家庭成员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又便于我们去掉生活中的角色面具,改变父母与孩子的不对等关系。在这个家庭会议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不用担心被指责、被批判。
会议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呢?我们通常会以感恩、致谢这样的环节开始,它的目的就在于互相的感恩致谢。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说上你最想说的感谢的话,营造一种积极的会议氛围,让每个成员都不排斥和回避家庭会议,愿意参与其中。中国人一向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感恩和感谢,但当我们将这种“家庭会议”变成我们家庭的习惯和日常时,我们会慢慢成为习惯。特别是当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表达感谢时,即使刚开始只是例行公事一样的去说,也会为进一步的沟通创造良好基础。
接下来我们才可以去讨论议题。它可以是父母或孩子遇到的具体问题,比如,父母马上要返工,孩子如何在家自己照顾自己并高效学习;家庭成员在家使用手机说明;父母和孩子如何分配每日家庭任务和各自工作、学习任务等。一次会议选择一个议题,大家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自由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急于达成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要期待完美,要庆祝每一个改善,避免把家庭会议变成父母说教和控制的讲台。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达成过程中,我们要遵循相关、尊重、合理、有帮助等原则,引导家庭成员思考:“谁能发现是否有不相关不合理,不尊重和没有帮助的方案需要被删除?我们的记录员可以在我们讨论了原因以后把它们划掉。”
最终这个家庭会议以家庭娱乐结尾。在每一次家庭会议的最后,我们都要让每一个人在愉快的感受中离开,并期待着下一次的到来。
家庭会议最初几次,我们建议以感谢和家庭娱乐这两个内容为重点,抛开解决问题的环节,让家庭会议在家中生根发芽,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到这个会议带给人的美好氛围。而我们家庭成员也会在这种约定俗成的仪式感中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感恩、学会责任分担、学会问题解决,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亲密感,建立属于一家人的特别而又幸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