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看见 ----读《看见》有感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16 17:20:54
点击量:376
让心看见
----读《看见》有感
高二八班 高子健
十年的中国变迁,十年的心路之旅。
生活的乐趣在于细节,而柴静,就是这个能抓住细节的人。《看见》则更是有三重意义所在。其一,它记录了中国十年来的新闻大事。其二,它刻画了柴静的蜕变,让我们见证柴静的成长。其三,它又被哲理充斥着,是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看见》字面上既是用眼睛发现,但这本书的意思却非如此。它更希望我们用心观察,用心发现。柴静在书中挑选了多年来一共二十个事件,但你会发现,这些事件或大或小,但似乎不存在刻意的因素。这些事件就在我们身边:非典、华南虎的照片、药家鑫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这些都是我们多有听说的像故事一样的历史。
更多地,柴静可以深入到人民。她甚至不屑于采访国家政坛大事,因为她觉得,这并不贴合人民的生活。在书的开头,写柴静正式开始做新闻,她明白,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便是说,主持人也是人,更应与百姓贴近,看见百姓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柴静用自己独特而又实际的采访,记录下了社会上一处处感人的细节——非典时的医生舍己救人,擦去失去了表姐的男孩的眼泪,地震中父亲的抉择等等。柴静没有像其他新闻人一样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评论事件,她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描绘事件。即使我们都知道,新闻报道如果带有个人情感,就会失去客观性,但是我们也知道。没有感情的事件是冰冷的,它太难打动我们每一个人。唯有柴静,将自己也纳入到新闻之中,成为新闻的当事人,为新闻中的人感到喜悦或难过。她的朴实,如同书的封面一般,她与农家的老人们坐成一圈,轻松地谈论,老人们笑着,小孩子也在毫无顾忌地玩耍。书的侧页也没有长篇地列举柴静的成就,即使她多次获奖。书名未定时有人建议叫《我看见》,柴静却觉得“我”字刻意,去掉“我”后,更体现出柴静与百姓的亲近。这就是我认识的柴静,这才是我认识的柴静!
在我看来,所谓新闻,如果只关心北上广深武那些大城市就太模式化了。社会最淳朴的风貌理应是埋藏在它的底层的,就如同新闻的对象从来都应该是人民而不是事件。柴静教我们,发现事件用的是眼睛,而深入事件,用的是心灵。她便是个那个用心看见的人。
更深层次的一点,便是柴静个人。我看到了她十年来成长的经历,细腻的文字写下了她青涩的蜕变,她不去记述,而是用思考,她研究人性,思索道德。正如她所说,这是她不断自我打破并纠正的过程,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应该回归生活。去认识这个社会,而不是一味地批判。
柴静通过字里行间感情的流露,传达了我们自己的故事。博尔赫斯有高明的比喻说,人的死就像水溶入到了水中,但柴静说,人的理解,才让我们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柴静敢于“看见”那些别的人不敢“看见”的东西,她采访性工作者,采访同性恋者。张北川教授说,在国人的性文化中,把生育当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这是柴静对会的思考,对自己的反思。
柴静最让人佩服的便是她一身的韧劲。《看见》写于她的导师陈虻去世之后,陈虻教了柴静如何做主持人。柴静对死亡有自己的理解,但她不愿屈服与低头,她用《看见》作为自己半生的指引与总结。她说,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对自己认识地越深,对别人认识的也越深,反之亦然。
对于《看见》的内容,我有或多或少的感触,但对于柴静,我有万千感触。她是个接地气的人,就像我能在喧嚣中看见她的情感在静谧地流淌。让我心灵触动的是《看见》中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但让我心灵悸动的却是柴静用心看见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