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
作者:王高龙
发布时间:2014-05-23 11:20:00
点击量:656
【摘要】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课程从服饰、建筑、饮食、诗歌四个方面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关键字】生活中的地理 服饰 建筑 饮食 诗歌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本课程通过“地理与服饰”,“地理与建筑”,“地理与饮食”,“地理与诗歌”让学生走进生活,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一、地理与服饰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55个,人口虽然占全国人中的约8% ,居住面积却约占全国面积的50%-60%,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矿产资源、农业生产,以及他们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随之形成的服饰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种的服饰艺术,让我们体会到了少数民族顺应自然,热爱生活,勤劳智慧的灿烂文化。
1、青藏高寒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青藏高寒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
2、西北干旱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北干旱区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地处内陆四周多山,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长期干燥,冬夏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地区服饰的共同特点在于服装在样式上设计简洁,服装饰品少,服装面料多采用适于夏季高温干燥天气的绸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装多为裙装,自胸间捏多褶,下裳宽大,男装多为长裤、长筒革靴(回族除外)裤腿扎进长筒靴,有防寒的功效。
3、西南季风区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南地区深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西南季风活跃西部,干湿季节交换明显,东南季风活跃东部,气候终年湿润、湿度大,冬雨多,因处于三大板块相对运动的地区,山地高原多,河流纵横交错,地貌类型多样。该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劳动效率;其次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装,各民族几近一致,变化较少;再次服饰在用料上采用自织布或彩绸、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工艺加绣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鸟、树木等图案,明显体现出山乡的苍翠与水乡的秀美。
4、东北冷湿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从自然地理条件上看是我国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由于纬度较高,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冻土广布、森林资源相当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由于气候条件上与青藏高原地区有相似之处,其服饰上也有就地取材,脚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装,宽大遮体,以求御寒的共性,如鄂伦春族头顶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个身体、适宜零下 40ºC 的寒冷天气,还有赫哲族,由于久居江原野以捕鱼为生,穿的是鱼皮长衫,脚下踩鱼皮靰鞡。不同的是由于东北地区昼夜温差不大,没有藏族制皮袍将一袖褪下缠于腰间的习惯。居住位置偏南的少数民族,如朝鲜、满族服饰的线条明确多用绸缎和土布,冬夏服装分明,衣着比较宽大。在饰品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除了配戴银饰外、源于渔猎部落的爱以羽毛、兽头作饰品显示其勇猛无畏。
二、地理与饮食
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本课程以视频为线,通过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让学生认识中国饮食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归纳生活中的地理规律。例如: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3、地理与建筑
中国幅员广大,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特色,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建筑文化。
西起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东至太平洋的东海岸,在这片广大的地域中,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江河湖泊,所有这些大自然的赐予,滋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由汉、回、壮、藏、蒙等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发展、丰富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由于各地的气候、地理、人文、生活习俗之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从冰封千里的东北看厚大石墙的四合院,从云、贵、黔山地看山寨的吊脚楼,从闽江、珠江流域看飘逸通秀的闽粤民宅,又如皖南民居依山面水,一簇簇、一群群,展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除黄河、长江外,我国还有好多重要的河流,孕育、产生了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夯筑城垣、城墙,城楼建筑十分壮丽。窑洞民居,浑然天成,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赐予,适应地貌环境的特征,造就了中国建筑及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姿多彩,通过不同地区特色建筑的了解,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4、地理与诗歌
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熟读唐诗三百首,地理知识自可现。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也隐含了无数的地理知识。本课程在本章节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了诗歌中体现的地理知识。例如: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5、“江南江北雪漫漫”(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6、“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元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之一)
7、“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
通过对诗歌的认识,让学生认识诗歌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