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疫情之下,让我们一起成长
1
疫情期间的家教感言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武汉,蔓延湖北,扩散全国,现已弥漫全球。各大新闻媒体都被疫情进展情况刷屏了,商场门可罗雀,马路冷冷清清,人人戴着口罩,用戒备的眼神互相扫视着对方,新冠病毒给大家的生活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彻底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
受疫情影响,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居家战“疫”。俗话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孩子作为疫情亲历见证者,作为家长的我和孩子一起感悟、成长。
心存感恩。疫情,是一块试金石,试出多少中流砥柱、民族脊梁。
作为一名“白衣前辈”,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本该退休颐养天年,却受命于危难之间,不辞劳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令人肃然起敬。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夜以继日,不眠不休,他们拼尽全力,与病毒较量,为生命站岗。他们逆行的背影,成就了庚子年最美的风景!
武汉火神山医院建成交付仅用十天,这就是中国速度;武汉有难全国驰援,这就是中国力量;危险面前逆行者大义凛然,这就是中国精神。这次疫情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能有如此的强大的决策力、号召力、执行力、影响力!一个国家的年轻人,信仰和崇拜的偶像,应该是像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这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因为在危难关头,真正能够保护我们的只有他们,他们才应该是国人心中的时代偶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因此,我们要心存感恩,感恩我们强大的祖国,感恩我们伟大的民族。
懂得尊重。抗击新冠病毒我们是全国总动员!84岁再度披挂出征的钟南山院士、放下年夜饭饭碗赶来建设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坚守岗位整理并消毒的快递哥、累了和衣而睡、席地而睡的医务工作者、加班赶制口罩的员工、临时抽调到疫区当保洁员的环卫工人、寒风中村口值班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抗击疫情倾力奉献。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告诉孩子: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不同岗位的人在为你负重前行!你现在还没有职业技能,但在家待着,阻断传染途径,杜绝感染可能,也是给国家做贡献;缺了哪一行,社会都有可能停摆!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一要定尊重他人创造的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将来做个自食其力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益的人!
学会独处。我认为独处是一种能力。漫长的假期里,有的孩子即使在家,也能合理地规划学习时间;有的孩子却输给了懒惰和消沉。渐渐的,孩子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于是,我给孩子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规避拖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习惯拖延的孩子,总喜欢说这样的话,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内心永远想着:“明天再说!”对于他们来说,快乐的事永远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事情被排到了最后。短暂的愉悦之后,留下的是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盲目乐观。拖延不仅仅是因为自控力差,还因为缺乏时间观念,因此,我会建议孩子合理规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使自己的事情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是坚持运动。身体是做一切事情的本钱。先有好身体,再有好生活。大多数父母会认为,做两道题远比花时间在外面跑两圈重要得多。我也时常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的身体多次出现了红灯,即使考试,也出现了因身体原因导致考试中断的现象,连续四天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输液治疗。因此,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会坚持和孩子一起做运动,哪怕只是居家做做广播体操或是跳绳。坚持运动了一段时间,整个人看起来都精神许多,也更有耐力、更加自信。
三是认真阅读。往大了说,阅读构建起来的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孩子未来面对生活中的迷茫和痛苦时,内心会多一份从容与豁达。往小了说,阅读是很多科目学习中最基础的能力。一个孩子如果阅读量上去了,学习对他来说不是难题,退一步说,即使现在孩子成绩平平,但有阅读的习惯,未来也是潜力巨大。假期是孩子阅读课外读物很好的机会,用阅读来丰富精神世界,也是孩子独处时最好的选择。
通过这段时间的经历,我发现孩子成长了很多:逐渐克服拖延;能主动学习知识;开始学着规划……疫情终将过去,生活还在继续。惟愿疫情过后,我和孩子不忘初心,继续向着心中的目标,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