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郑州101中学:家庭教育中的“登门槛效应”

作者:学生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0-03-01 14:29:16 点击量:404

“登门槛效应”之原理

  “登门槛效应”是1966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的“无压力的屈从”实验中提出的。实验分为A、B两组,A组随机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自己窗户上挂一个小牌子,她们同意后,过一段时间,再要求她们在庭院里放一个大牌子,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B组随机访问另外一些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在庭院里放一个大牌子,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心理学家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登门槛效应”中蕴涵着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对方在不知不觉、悄无声息中已经被你影响和引导了。家长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宜一下子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可以先从他最容易改变的小要求入手,并积极给予表扬和鼓励,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登门槛效应”之故事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一个乞丐到富人家讨饭。“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乞丐说:“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一想这又不用给他东西,便让这个乞丐到厨房火炉旁烤火。乞丐把衣服烘干后,便对厨娘说:“我可以借用一下你们的锅吗?我只想用锅煮一点儿石头汤。”“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成汤。”她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乞丐到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可是,我总得放点盐吧。”他自然地说道。厨娘答应了他的要求,后来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后给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着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汤里。最后,这个聪明的乞丐把石头从锅里捞出来,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这是《伊索寓言》里《石头汤的故事》。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登门槛效应”。它是指一个人一旦答应了别人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对方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他为了避免给人留下前后不一致的印象,即使心有不愿也会爽快地答应,因此也被称作“得寸进尺效应”。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的登,这样更容易、更顺利地登向高处。如果一上来就登五六个台阶,不仅费力还很容易被绊倒,从而摔伤自己。


“登门槛效应”之教育

  美国有一位物理学家普利兹尼,他小时候有一次物理考试只考了8分,老师并没有嘲笑他,而是鼓励他,但他仍有畏难情绪。于是,老师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下一次考试别的同学考60分及格,他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在下一次考试中,他考了28分,算是及格了,但依然是全班最低分,似乎没有理由得到表扬,但老师又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奖励进步最大的人。他将全班同学这次考试的分数减去上一次考试的分数,结果考28分的普利兹尼成了进步最大的人。在老师的巧妙鼓励下,普利兹尼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成为了一位物理学家。  

  其实,“登门槛效应”不但能够让对方痛快接受自己的要求,还能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再高的楼,也有通向顶层的阶梯;再高的山,也有通往顶峰的小径。如果把目标分解到每一天、每一秒中,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完成。就像小闹钟每秒‘滴答’一声,一年能摆3200万次一样,由简入繁做好每一件事,就能够步步为营,朝着终极目标靠近,实现自己的梦想,摘取成功的桂冠。

“登门槛效应”之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

  期中考试后高一年级天明班的一位女同学,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均不见提升,学生郁闷焦虑,家长也很着急,田老师帮忙分析后,发现孩子数学较弱(月考和期中均60分左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自信心。于是让孩子从数学作为突破口,坚持每天复习基础知识、按题型坚持训练,期末考试该生数学提升了近30分,孩子的自信心也明显得到了提升。家长反馈孩子假期在家学习状态良好,期待着她下学期新的提升。      

  期中考试后高二年级天明班的一位男同学,因成绩不见提升,家长不但不理解与信任,反而批评孩子不用功,孩子跟田老师诉说时失声痛哭,田老师给予了深深的理解与共情。帮孩子分析后发现,他理科成绩较好,语文成绩较弱。于是让孩子从语文作为突破口,并联系语文老师一起关注,期末考试该同学语文提升了30多分,总成绩也明显提升。在假期跟田老师的交流中,孩子主动提出了他下学期的进步目标。                       


  所以,家长朋友们,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水平和承受能力,分析孩子的现有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使孩子经过努力“跳一跳,够得着”,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孩子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迈过了一道“小门槛”,就会产生莫大的积极性,我们的教育前景就宽阔多了。

  对“学困孩子”的教育更应该采用“登门槛效应”,切忌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而要有爱心,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及时对他们作出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祝福,都可能换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而积极健康成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