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门槛效应”之原理
心理学家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登门槛效应”中蕴涵着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对方在不知不觉、悄无声息中已经被你影响和引导了。家长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宜一下子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可以先从他最容易改变的小要求入手,并积极给予表扬和鼓励,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登门槛效应”之故事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登门槛效应”。它是指一个人一旦答应了别人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对方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他为了避免给人留下前后不一致的印象,即使心有不愿也会爽快地答应,因此也被称作“得寸进尺效应”。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的登,这样更容易、更顺利地登向高处。如果一上来就登五六个台阶,不仅费力还很容易被绊倒,从而摔伤自己。 “登门槛效应”之教育 其实,“登门槛效应”不但能够让对方痛快接受自己的要求,还能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再高的楼,也有通向顶层的阶梯;再高的山,也有通往顶峰的小径。如果把目标分解到每一天、每一秒中,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完成。就像小闹钟每秒‘滴答’一声,一年能摆3200万次一样,由简入繁做好每一件事,就能够步步为营,朝着终极目标靠近,实现自己的梦想,摘取成功的桂冠。 “登门槛效应”之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 期中考试后高二年级天明班的一位男同学,因成绩不见提升,家长不但不理解与信任,反而批评孩子不用功,孩子跟田老师诉说时失声痛哭,田老师给予了深深的理解与共情。帮孩子分析后发现,他理科成绩较好,语文成绩较弱。于是让孩子从语文作为突破口,并联系语文老师一起关注,期末考试该同学语文提升了30多分,总成绩也明显提升。在假期跟田老师的交流中,孩子主动提出了他下学期的进步目标。
所以,家长朋友们,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水平和承受能力,分析孩子的现有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使孩子经过努力“跳一跳,够得着”,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孩子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迈过了一道“小门槛”,就会产生莫大的积极性,我们的教育前景就宽阔多了。
对“学困孩子”的教育更应该采用“登门槛效应”,切忌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而要有爱心,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及时对他们作出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祝福,都可能换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而积极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