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有同学来信说,老师,我也很想努力,可是我自律性太差,坚持不了几天就做不下去了。我该怎么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越自律越自由”。可要想真正做到自律,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自律性”。
首先,培养行为的内动力。
拿破仑.希尔认为:一个人必须有“白热化的渴望”,他才能够获得所需要的自律和毅力。你所拥有的毅力的强弱,取决于你对自己的目标所做的承诺,以及你给自己的目标所赋予的价值。我们为什么学习?面对此次疫情,相信很多同学会有感触。解除我们恐慌、告诉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是医学专家,站在疫情最前线保护我们的是白衣天使,关键时刻冲锋陷阵的是军人,用镜头文字为媒介呼喊奔走的是记者,知识在这时候转化成了对抗灾难的强大武器。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朋友圈中看到:那些指望着过年摆摊给孩子赚生活费的小贩、往年生意爆火的小餐馆老板、出租车司机,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可能还承担着贷款债务,既担负着一家人的生计希望,也背负着这场疫情里看不到的巨大压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读书是苦,但却是人生逆袭的捷径。它决定了你上什么样的大学,融入什么样的圈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获得怎样的收入,又能如何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生的道路千万条,读书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容易的那一条,它无法立刻变现,却给了我们一次跨越阶层的机会。也许它不能保证你站上巅峰,但至少能护住你不跌落谷底,让你拥有应对灾难的底气,让你拥有应对灾难该有的智慧,也让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第二,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
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前进,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也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人们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此时有人说:“快到了!”大家重新振作起来,从而加快了行进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庄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处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欢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终点。
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能够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实现目标。
第三,尽可能具体细致地确定你的目标和实现的过程。
这里,我们可以运用时间管理的SMART原则。SMART分别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现实的、时限的英语单词首字母。S,目标越具体越好,将学习目标明确到可以衡量的程度。(例如我每天要用1个小时做完1套数学习题;每天要背默10个单词......)M,完成度要可衡量,将可量化的总体目标拆解,安排到日常的学习计划中,一步一步地实现学习目标。(例如整个假期我要完成100个英文单词的背默,那折合每天需完成10个)A,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如果学习目标超出个人能力,可能失败告终,进而会打击学习成就感,所以目标要切合实际情况。R,要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自己当下的学习情况相结合(例如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将目标定为重难点的突破或新课学习,成绩尚不理想的可以将目标定为查漏补缺)T表示实现目标一定要有期限,便于考核是否保质保量地做到了。
德川家康说得好:“人的一生就好比挑着重担走远路,不能急。”走长路的秘诀其实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有条不紊地前行,如果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充满坎坷,那么不妨将大目标分成小段的目标,这样做就能够预防半途而废。
第四,将行为转变为习惯。
我们发现,朋友圈中很流行打卡。每天,会有很多人在朋友圈记录阅读、记单词、弹琴等行为。一旦你在生活中通过有规律的行为营造了某种重复,习惯就建立起来了。而习惯一旦成为根深蒂固的东西,它就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毅力,所有都变得自然而然。因此,我们可以与老师或同学建立一个监督机制,比如学习小组群,每天打卡所完成的任务,对自己的行为起到督促的作用,让其成为一种习惯。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若你想征服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自律,是优秀人生的标配。养成自律的习惯,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好成绩,而是一个受用终身的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