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第四期《知心夜话》栏目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话要好好说”。本节课,我想要和大家讲的就是如何好好说话。不知道最近,同学们有没有和自己的家人闹别扭,是否话不过三就冷战。这里,和大家分享一本书《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大家介绍了一种沟通方式,即如何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来减少人与人之间因为语言带来的痛苦。作者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但是语言及表达方式却使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痛苦,就像我们和自己的父母,我们是彼此最爱的人,却又是折磨最深的人。“相爱相杀”。作者提出了“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来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进而达成双方之间的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沟通模式(如果家长在家,邀请一起来听这节课):
一、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沟通方式:
● 道德评判:用自己的标准(价值观、信念)等来衡量、要求别人,将责任归咎于对方
举例:父母与子女之间:你这孩儿咋就不知道上进呢?
夫妻之间:你真是懒死了,一回来就往沙发上躺。
同学之间:你这人怎么这么自私,一点儿责任心都没。
● 进行比较:这种方式使我们蒙蔽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爱
举例:你看人家谁谁谁天天都在学习,你看你,一会儿看手机嘞,一会儿上厕所嘞,就你事儿多。(其实画外音是:我觉得你比那谁谁谁厉害多了,既然他能做到,你就一定也能做到)
● 回避责任:日常生活中许多表达方式暗含了对于责任的回避,如“我不得不……”,“是你让我……”
举例:要不是因为什么什么,我也不会怎么怎么样。
“都是因为出门的时候你们一直在磨磨唧唧,结果迟到了”
“是你让我去的,我原本是不想的”
● 强人所难:要求和命令别人
举例:你必须怎么怎么样
“你现在必须离开”“你必须把今天的学习任务全部完成才能干其他事情”
二、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 观察:清晰地表达观察的结果,有依据和事实证明。
注意:区分和评论之间的关系
我们回头来看这三个例子:
父母与子女之间:你这孩儿咋就不知道上进呢?——你昨天晚上六点开始看电视,十一点半结束,今天早上10点起床。
子女对父母:你总是批评我,从来没有肯定过我——你这几天批评了我十二次。
夫妻之间:你真是懒死了,一回来就往沙发上躺。——你回到家把包放下后一直躺在沙发上。
● 感受:清晰的表达感受:(在表达感受时适当示弱,但要真情实感)
注意:注意区分和想法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我以为”不是在表达感受,被抛弃、被误解、被欺负、被利用等也不是在表达感受。
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开心,快乐,幸福,陶醉,满足,心旷神怡,安全温暖,舒适,平静,自在,无忧无虑。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害怕,担心,紧张,沮丧,灰心,愤怒,悲伤,厌烦,不满,震惊,失望,困惑,孤独,郁闷,精疲力尽,妒忌,不舒服,遗憾,无精打采
举例:
1、“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这是对他人态度的判断,合适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我进来的时候,你没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单。”
2、“我觉得我被人误解了”这是对他人观点的一种判断,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我感到郁闷,我很伤心”
● 需要:是感受的来源
注意: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通过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的方式。
举例:
“为什么你没有和我打招呼,我会伤心”因为我有爱和尊重的需要
● 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注意区分和命令之间的关系
注意:请求的艺术
1、请求一定要伴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说,它是放在四要素的最后。
2、提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3、请求对方的反馈,确保我们的意思与对方的理解相同。
4、明确谈话的目的。
举例:
1、父母看到在家生活毫无秩序的孩子后说:(观察)你昨天晚上六点开始看电视,十一点半结束,今天早上10点起床,(感受)我感到失望(需要)我很看重生活是否有序和有意义(请求)你可以将自己一天的计划和安排列出来,合理安排学习和休闲时间。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
2、面对唠叨的父母:昨天到今天,你批评我了10次(观察),我感到很难过(感受),我很需要爸妈的肯定和鼓励(需要),我们一起坐下来开个家庭会议,就需要改进的地方一起来商量个办法怎么样(请求)?
东方人属于含蓄、内敛的,表达感受和需要需要我们不断去突破自我,去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