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对行为艺术的探识和实践
作者:杨贯华
发布时间:2014-03-28 11:41:00
点击量:423

摘要:学生要了解行为艺术的艺术风格和主导思想。以及艺术家自己内心情感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的表达。树立欣赏行为艺术的审美观念,升华对行为艺术的理解。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行为艺术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审美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了解、探索、实践
行为艺术是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行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作为行为艺术家,大多坚信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造自由。其次,艺术泛化性特征。行为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过程展示,把传统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 高度的神圣殿堂,摆放到了普通观众心目中的“不过如此”的“平淡”状态。尤其在有的作品中,还请一般观众参与,这就更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观者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同时,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行为过程,这在客观上,就把艺术注重行为结果的单一视域拓展到了充分认识、注重艺术行为过程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人们完整地认识人类艺术整体行为的,合乎艺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发展运动。最后,行为艺术具有平凡中的艺术深刻性特征。即是说,行为艺术是行为艺术家“有意味的”行为过程展示艺术。我们讲行为艺术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线,行为艺术家曾邀请观众参与到其具体作品中去共同创造艺术作品。
中国的行为艺术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向西方拿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1985年新潮美术时期(1985—1989)它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宋永平、宋永红兄弟的“一个场景的体验”、丁乙等人的“街头布雕”等具有行为展演倾向的艺术活动,普遍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这与80年代年轻艺术家企图通过反文明、反艺术的手段来求得精神自由的价值取向有关,透露出对“文革”、对精神压抑的反抗,表达了艺术家寻求思想解放的时代愿望。
90年代行为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艺术家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过程,一种是艺术家展现自身生存生活状态的行为活动。第一种往往是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涉及面较广的社会性行为,例如有一群艺术家从大都市来到贫困山区,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创作,用来表达艺术家们厌恶商业文化希冀回归自然的心态,这整个过程就是一项行为艺术;一个名为“新历史小组”的团体出售自制的“集邮牛仔服”和著名企业家肖像画,用来说明消费时代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的关系;更有人把成千上万的红伞挂在公园的树上,让游人漫步其中,使观众成为行为艺术的一部分。或许您在不经意间也搞了一把行为艺术呢。但是这种行为艺术在进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往往受社会、市场、公共秩序甚至法律的限制,所以这种行为艺术目前很难举行大规模的活动。而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家展现自己生存生活状态的行为艺术越来越成为行为艺术家热衷的形式和手段之一,结果就有了赵半狄与玩具熊猫就环保问题展开对话;舒勇在情人节找花草树木谈情说爱;王晋与一头骡子结婚等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行为艺术与行为艺术家。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行为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但当生活被艺术家们作为艺术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却又是那么出乎我们意料,甚至远远超越了我们对常态生活的理解,猛烈地撞击着我们感官和精神的承受极限。他们用艺术的方式对我们的生活进行追问:我们是谁?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要往何处去?但同时我们也对艺术的底线提出了巨大的疑问。
经过这一系列的探识和实践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特质,并适宜地开发其美术方面的智能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以开展自主参与为手段,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他们通过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研究活动来更加了解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体现。艺术可以与历史、文学、音乐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只要学生对某一个方面有兴趣,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
行为艺术家们不择手段的发展着行为艺术,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一般意义上来说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当然也有可能让你眼前一亮,产生有益的启发。行为艺术不能带有政治色彩,不是政治事件,战争、屠杀等不是行为艺术; 不是配合激进运动的工具,游行、示威、抗议,如参杂像裸体等美学元素就误认为是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也不是商业演出,配合商品宣传例如:人体彩绘、活人雕塑等只能成为show,不是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今年63岁,自称是“行为艺术的老奶奶”。她近四十年的艺术实践,可以说就是一部当代行为艺术的发展史。这个多事的春天,玛丽娜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回顾展。在MOMA的中庭放置了一张木桌和两把木椅。展览期间的每一天,玛丽娜都会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坐下来,另一张椅子则欢迎任何参观者的到来。当然,她要把整个过程(共586个小时)拍下来,作为展览中的一件作品,作品的内涵一如这次回顾展的名字—“艺术就是当下”。在玛丽娜对面坐下来的客人包括行为艺术家Tehching Hsieh,他曾将自己锁在笼子里365天。也有48岁的纽约化妆师Paco Blancas,他在玛丽娜的对面整整坐了7个小时。有一天,乌拉伊(Ulay)也坐在了这张椅子上。这个依然很帅的老男人是玛丽娜的前男友,更是合作伙伴,两人的合作曾经长达13年。在MOMA的展厅内,当乌拉伊在对面坐下来,玛丽娜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他们伸出双手在桌面上十指相扣—这不是一场洒狗血的娱乐秀,而是1988年他们合作的最后一个作品的延续。1988年,玛丽娜和乌拉伊来到北京,创作作品《情人—长城》(The Lovers-The Great Wall Walk)。内容是: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玛丽娜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延长城自东往西行走;乌拉伊则从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关开始自西向东行走,在行走了4000余公里路程后,两人在位于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合。三个月的旅程,会给一对情侣和伙伴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当他们再次相遇,玛丽娜说她感到了巨大的压抑、困惑以及迷茫。《情人—长城》是这对艺术情侣合作的最后一件作品,实际上成为了他们分手的仪式祭礼。据说,他们分手的原因是“艺术观念和生活上的分岐”。后来,玛丽娜曾经有过再来长城长征的愿望,但是直到2002年她依然没有成行,她说,她没有再来中国的力量,也不知道未来是否会有。
回想起1975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玛丽娜认识了和她同月同日生的乌拉伊。从此,她的行为作品进入了第二阶段,他们以双人组合的行为作品,对人性特质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空间关系》、《移动关系》、《中断关系》,还有《潜能》。《潜能》是玛丽娜和乌拉伊1980年的作品。玛丽娜和乌拉伊面对面站着,眼睛注视着对方,手里拉着一张紧绷的弓。在乌拉伊的手里紧攥着一支带毒的箭,正对玛丽娜心脏。由于弓箭的张力,他们的身体向外倾斜着。如果哪个人稍不留神,那支毒箭就会脱弦而出。时间一点点流逝,体力一点点不支……通过扩音器,观众可以听到两人逐渐加快的心跳声音。这个作品持续时间4分10秒,表演地点则横贯欧洲,参加了包括卡塞尔文献展、巴黎双年展、科隆艺博会等等。那时候,他俩的关系犹如联体生物般难以分割,谁能想到,8年之后会在中国长城走到了尽头,谁又能想到,22年后他们再次紧握双手……
让学生分组模拟表演,学生参与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不仅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还给了每一个学生参与作品的机会,体会行为艺术的过程。
上海当代艺术馆于2013年12月15日带来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 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在中国首次的大型个展, 也是在中国的唯一一站, 展出草间弥生一百多件作品, 包括她的影像视频、绘画、丝网印刷作品、标志性的巨型南瓜雕塑、大尺幅的装置等等。本次展览以全面且多元的方式呈现草间弥生六十年来惊人的艺术脉络, 早期从日本至纽约时“无限的网”系列, 到最为人熟知的圆点图案作品, 艺术家以新的媒材制作大型装置, 行为艺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异象世界,震撼反映出被誉为前卫艺术女王的草间弥生独树一格的艺术魅力。年过八旬的草间弥生,不避及谈论生死。她把艺术看作生命的全部,曾说道:“即使我死了,也要继续画画”。她的个展《我的一个梦》,诉说着一场艺术的人生。12月14日,该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作为亚洲巡展的中国唯一一站,来自草间弥生的100余件绘画、装置、影像等作品,首次在中国观众面前展出。84岁的草间弥生,依然坚持每天作画,正如她说的,“我想要画1000幅,甚至2000幅作品。我想要继续画画。” 作品《自恋庭院》是草间弥生在1966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当时她未被受邀,在外场布置了1500只镜球,每只售价1200里拉,有评论家指出这是她“对于名声的贪欲”。作品《天堂之梯》中,顶部与地面的两面镜子,将阶梯无止尽地延伸。镜面是草间弥生常用的方式之一,在1965年装置作品《无限镜屋——阳具的原野》中,她首次引入了镜子。草间弥生曾在自传中说道:“就算我没有在自然界获取启发,在我的精神内在,仍然认为,可以通过毫无预兆的动机,或者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偶然,和某个神秘世界连接。”对她来说,反复运用同一种元素,同时利用镜面将其延续,是一种心灵力量的释放,“与其沉入镇压感情的湖底,我更想把精神放入永恒的他方。”《天堂之梯》通往着永恒,这架阶梯连接着人生中的生与亡,也连接着草间弥生真实的生活与潜在的幻觉意识。上世纪90年代,草间弥生创作了一些房屋大小的装置作品。作品《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中,还原了一间客厅,其中所有的家具上都附着着荧光色的波尔卡圆点贴纸。在紫色的灯光下,微光闪烁。从作品名《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可看出,草间弥生“自我消融”的理念。早在1967年,草间弥生曾在第二大道的剧场中,引入作品《消灭自己,一场声光电的表演》。在那里,她将自己与周围的作品融合为一体,并试图说服所有观展的观众,穿上波点服装进场,他们亦成为整件作品的一部分。
让学生到网络上畅游,去寻找形形色色的行为艺术,观察他们所寄托的形式,表现的结果,判断表现主题是否适合中学生,思考自己应如何解释这样的结果,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路口,学生都用自己准确的判断告诉大家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有意义的。但他们接收了全球的艺术家所表演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艺术;虽然给他们带来不少震惊,可是他们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绝对代表着这个时代。
创造和表演行为艺术可以不是一个人的事,在班里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表演,群策群力共同研讨,使他们的想法在和谐与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充分发挥出来。课上有深邃的思考,精到的表演,真诚的思想,善意的劝诫,有亲身接触过,让学习更有效果。
同学们活动的主题很丰富,像环保,孝敬父母,封建文学禁锢、让爱心充满世界、为人民战斗等。也可由学生设计主题。其实行为艺术一直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只是我们忽视了他的存在,是我们缺少发现他的眼睛,让学生真切的发现行为艺术所带给人们的快乐,用行为来表现思想。行为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事情的本质及其影响,它已成为艺术,意味深长。
行为艺术表象不深,意却深。我们用行为艺术,表达对社会的憎与喜,行为艺术在其中不断升华,我们的社会也因之不同凡响。行为是艺术,改变世界观及社会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