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晋风度”、“名士风流”时,“竹林七贤”总是作为一面旗帜被高举,一种精神被弘扬,一个神话被膜拜。“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他们不是“大英雄”,而偏“能本色”。本色而兼风流,当然是真本色,大风流。竹林七贤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他们的命运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他们的命运。
关键词: 嵇康 阮籍 司马懿
魏明帝曹睿托孤
公元(239年)皇宫里充满寒冷、悲凉、肃杀之气。,魏朝的第二个皇帝,史称魏明帝的曹睿(ru)。躺在御床上,面色惨白,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贵为天子,养尊处优,但寿命实在太短,不到35岁就开始进入“倒计时”了。他在等一个人。如果等不到这个人,他就对身后之事放心不下。要说做皇帝也真不容易,连死都没法痛痛快快。一般人死了,两腿一蹬一了百了。谁这么大胆,竟敢让皇帝忍死等了三天还不出现。三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司马懿(y)。司马懿之所以迟迟不到,也不是他真就吃了熊心豹子胆,胆敢抗旨不遵,而是因为他在一年前就被皇帝派到辽东打仗去了。此时此刻,他正快马加鞭,星夜兼程地走在赶往皇宫的路上。“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放言其三》)直到曹睿托孤之前,司马懿扮演的一直是对曹魏政权“谦恭”的忠臣形象。如果不是他活到了73岁,碰上了曹睿死亡、皇帝年幼、曹魏集团日益衰弱所造成的权力真空,也许,他就没有机会成为后来的司马懿。
这世界上,最具诱惑力的东西,不是金钱,不是美色,而是权力。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我要加上一句:在专制极权社会,有权能使磨推鬼。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句名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权力绝对使人腐败。”的确,为了争夺绝对权力,人心会被极大地腐蚀和扭曲。什么不可思议、惨无人道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司马懿先后为曹操、曹丕和曹睿祖孙三代服务了三十多年,而且服务得相当不错。他的最后一个服务项目是:分别为曹氏祖孙三代送了终。因为司马懿命硬,能活,他的家族笑到了最后。孔子说过一句骂人话:“老而不死是为贼。”这话用在司马懿身上,正好合适。
曹马之争
第一被卷入政治斗争漩涡的是谁呢?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是山涛的表姑,山涛该管司马懿叫表姑父。以此类推,司马师和司马昭就是山涛的表兄弟,后来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也就是山涛的表侄子了。这样一种盘根错节、拐弯抹角的裙带关系,为山涛以后的宦海沉浮埋下了伏笔。山涛虽然出身寒门,却有着非凡的才干。史书上说他“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晋书山涛传》)。所以,山涛年纪轻轻就在乡里赢得了美名,一般有名望的前辈也不敢轻视他。
这个名声很快就传到了司马懿耳朵里。
有个记载说,山涛17岁的时候,他同族的一个族人,到司马懿家去走亲戚。此人对司马懿说:“我们山家出了个人物,叫山涛,此人将来可以和司马师、司马昭两位公子一同纲纪天下啊!”纲纪天下,也就是治理天下。司马懿一听,开玩笑地对他说:“卿小族,那得此快人邪?”(《世说新语政事篇》从“小族”一语可以推知,山涛的家族在当时绝非士族豪门,而是庶族出身。
初涉仕途
正始五年(244),山涛40岁,正当不惑之年,他终于出来做官了。做官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一是迫于生活的压力。
山涛的妻子韩氏,和山涛的感情一直非常好。山涛做官之前,家徒四壁,但韩氏从来没有怨言。有一天,山涛对她说:“娘子啊!你暂且忍一忍现在的饥寒,我日后定当位列三公,只是不知道到时候娘子你是否做得来三公夫人哩。” 《晋书 山涛传》载: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
二是一时没看清时局,也许觉得司马懿斗不过曹爽,也就出了做官了:
河内郡主簿----郡政府办公室秘书
河内郡功曹----管理一郡的人事及干部任免,相当于当地的人事局长
河内郡上计掾-----审计局局长兼驻京办主任
被州郡举为孝廉。孝廉就是孝顺亲长、廉洁正直的意思。孝廉大概
二十万人口才产生一人,一般是由郡太守保举。一旦被举为孝廉,就仿佛有了一块跳板或者敲门砖,仕途会更加顺风顺水。
山涛的仕途生涯是非常顺利的,完成从地方小吏到京城要员属官的“三级跳”。山涛的两个顶头上司,不是别人,正好是曹爽的两个党羽——毕轨和李胜。他没有站在他的表姑父司马懿一边,却站在了曹爽集团这一边。山涛与
石鉴共宿,夜里起来用脚踢一下石鉴,对他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你还在睡!知道太傅(指司马懿)称病卧床是何用意吗?”石鉴回答说:“宰相三次不上朝,给他个尺把长的诏书让他回家就是了,你何必操心呢!”山涛说:“咄!石生不要在马蹄间来往奔走啊!
急流勇退
公元247年五月。他在司马懿称病不朝之后,预感到不久的将来,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一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于是他就来个悬崖勒马,急流勇退,弃官回乡隐居去了。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司马懿果然诛灭了曹爽集团,
契若金兰
在隐居期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个事可以说是竹林之游的第一场好戏。根据《世说新语贤媛》的记载,山涛在隐居的时候,交了两个朋友。三个人非常要好,只见了一面,便契若金兰。“契若金兰”是个形容友谊的成语。“金兰”一词,出自《易传 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两人如果心意相同的话,就好比锋利的刀刃可以截断金属;而志同道合的言语、气味就像兰花那样芬芳。契若金兰,就是比喻朋友交情深厚,志同道合。
涛和那两个朋友太好了,好到让他的妻子韩氏都嫉妒,甚至吃醋了!有段时间,韩氏觉得山涛和那两个朋友“异于常交”,就是和平常交往的朋友大不相同。我估计山涛每次见了那两个朋友,回来都是神采奕奕、魂不守舍的样子,过不几天又要出去相会,好像魂儿都被勾走了一样。这还了得?山涛和韩氏关系本来是很好的,夫妻俩无话不谈。山涛这么藏着掖着、没事偷着乐的举动,让韩氏很纳闷,也很伤自尊
山涛就说,我最近新交了两个朋友,那真是文才盖世、风华绝代的人中龙凤啊!举目天下,现在能够和我交朋友的,也就是这两人了!
绝代双骄
韩氏一听,半信半疑,好奇心也被吊起来了。她很想一睹山涛这两个朋友的风采,但又不好意思直说,就灵机一动,拐弯抹角地讲了一个古代的故事。
什么故事呢?就是春秋时候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曹国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流亡期间,带了两位忠心耿耿又很有才干的大臣,一个叫狐偃(yn),一个叫赵衰。他们流亡到曹国的时候,曹国的国君曹共公对重耳很不礼貌,而且做了一件很下流的事,就是偷看重耳洗澡。曹国有个大臣叫僖负羁,他劝曹共公对重耳好些,但不被采纳。僖负羁的妻子很贤能,她无意之中观察到重耳的两个随从大臣狐偃和赵衰,觉得他们举手投足,不同凡响,都是辅佐明君的大才,就对丈夫僖负羁说: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一定会在这两位大臣的辅佐下取得政权。现在曹公得罪他,将来他一定会讨伐曹国报仇,你私下里一定好好款待他们,以免将来遭受无妄之灾啊!于是僖负羁就暗中款待重耳一行,并送给重耳一块璧玉。重耳没接受璧玉,但这份情重耳心领了。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果然做了国君,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想起在曹国受到的无礼对待,就兴兵讨伐曹国,俘虏了曹共公,但却对僖负羁善加保护,算是报答。
韩氏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因为她看中了这个故事中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可以为她提出偷看山涛的这两个朋友提供理论支持。什么细节呢?就是僖负羁的妻子作为一个妇道人家,竟然能够看到晋国公子重耳的两个随从狐偃和赵衰!
韩氏就对山涛说:既然人家僖负羁的老婆都有机会看到重耳的两个随从,那么,我也想看看你的那两位朋友,是不是可以呢
老婆提出要看丈夫的朋友,这在今天不算什么,完全是合理化建议。可在当时,就是一个很非分的要求,是非礼的行为。
在古代,一般场合下,女性是很难直接见男性的,即使是家里的客人也不允许见。古代有所谓“男女大防”。《礼记》里面规定“男不入,女不出”要见,就只有一个办法——偷窥。
隔墙有目
现在,这两位客人都如约而至,山涛的陋室顿时蓬荜生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世说新语贤媛》记载:
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
说这一天,嵇康、阮籍应邀来访。山涛的妻子韩氏劝山涛留这两位朋友过夜,准备好酒肉,要好生款待。为什么要让客人留宿呢?因为白天待客,韩氏不便出来相见,隔墙偷窥又目标太大,只有在夜幕之下,韩氏的计划才有可能实施。接下来又写道:
“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
首先,韩氏的偷窥活动很不一般,可以说成本很高。她不是像其他古代妇女那样“窥帘”——透过门帘、窗帘偷窥,也不是舔破窗户纸偷看,而是把家里的土墙凿了个洞。这个洞我估计是事先就凿好的,否则夜里这么干肯定会惊动被偷窥的客人。
其次,这次偷窥也不是看一眼两眼就完事,而是通宵达旦!也就是说,韩氏看了一整夜,还没有看够,直到天亮了,还在看!
第三,“忘反”二字(反,同返)也是有潜台词的。说明当时韩氏偷窥的地方不在室内,而在户外,很可能是站在客厅和内室之间的院子里。那天有没有蚊子?下没下露水?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站在户外,透过土墙上一个小孔去看室内,就像射手瞄准目标一样,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是很累人的活儿,更何况还要通宵达旦!这么艰苦的事情,对于一个女子来说,真是谈何容易!
第一,嵇康、阮籍果然名不虚传。他们气质优雅,风度超群,犹如清风朗月,实在太吸引眼球了。
第二,他们三人所谈,话题之高雅,见解之深刻,智慧之超拔,犹如磁力一般,实在太吸引人了。
第三,这个韩氏居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看得入目入港,听得入耳入心,说明她的确不是一般女流之辈,而是一个有才有识的标准的“贤媛”!
总之,这个偷窥故事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太大了。第二天,嵇康、阮籍走后,山涛进内室,问老婆:“这二人怎么样啊?”韩氏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您的才华比他们差远了!”说完又觉得不妥,连忙补上一句:“不过您在见识度量方面可以和他们交朋友而毫无愧色。”
此言一出,山涛也很受用。首先,妻子看出了嵇康、阮籍二人的盖世才华,自己才华不如他们那是事实。其次,妻子看出了自己的特长,就是善于审时度势,有远见卓识。应该说这是个双赢的评价。于是山涛笑着说:“他们也认为,我在见识度量方面要略胜一筹。”话语之间,不无自得之意。
这就是“契若金兰”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竹林七贤意义重大,它标志着竹林七贤的三大巨头相遇了。
山涛的这两个朋友到底是谁呢?
名门之后,名满天下
年龄稍大的就是阮籍。阮籍比山涛小5岁,当时也就三十岁的样子。此时的阮籍,早已大名鼎鼎,我们可以用两个带“名”字的词来概括他:一是名门之后;一是名满天下。
先说名门之后。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阮瑀
一开始他不愿意出来做官,但是曹操一再催逼,阮没办法,只好逃入深山。大概曹操太爱阮 之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派人放火烧山,愣是把阮 给烧出来了!这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万般无奈,阮 只好答应为曹操效力,担任司空军谋祭酒,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参谋长
建安十七年(212),阮瑀 不幸病逝,当时阮籍只有3岁。曹丕和阮瑀交情深厚,他非常同情阮身后的孤儿寡母,特意写了一篇《寡妇赋》表示关切之情。这说明,阮瑀 、阮籍父子和曹操、曹丕父子有着很深的渊源和很亲近的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影响着阮籍的一生。
阮籍猖狂
阮籍胸怀大志,但生不逢时,无法建功立业,不能用 常态保全性命 。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阮籍本来有救济世人的志向,适逢魏晋时期,天下多有事故(战乱灾祸),名士(名望很高但不做官的人)很少有保全自己的,阮籍因此不参与世上的事,最终畅饮成为常事。
《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请君入彀
高平陵政变之后,曹魏政权大权旁落,名义上还姓曹,实际上已经归司马氏了。曹魏的天下名存实亡。古语云:“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但这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碰上“邦无道”到极点的极权时代,比如像司马氏统治的时代,这句话就该反过来说,变成“邦有道尚可隐,邦无道必须仕”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司马氏统治者奉行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把所有的选择都简化成了哈姆雷特的那句追问——活着?还是死去?你看着办吧!
在此种情况下,远离政治的隐居本身,反而成了另一种政治。在独裁者的眼里,隐居就成了一种“表态”,不合作就是反对,弃权票也就是反对票。而反对,那就是死路一条。
大屠杀之后,掌握了大权的司马懿为了笼络人心,开始招贤纳士。说白了,其实就是逼迫那些立场飘忽、试图保持独立性的士人赶紧“表态”。是敌人?还是朋友?二选一,你赶快说!
这种迫人表态的局面是非常恐怖的。
当时有一个叫李丰的名士,他是公主的老公公,很有名望。他在曹马之争中就一直不愿意站队,和曹爽与司马懿保持相同的距离,谁也不讨好,谁也不得罪,一度十分安全,如鱼得水。但是,高平陵之变发生后,情况就变了。一次,李丰见到正要上奏诛杀曹爽一伙的司马懿,一向颇有阳刚之气的他,竟然吓得两腿发软,半天动弹不得!
(249),阮籍刚好40岁。而此后的十几年,阮籍一直没有离开司马氏的掌控,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
三个人的从事中郎
古语云:“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阮籍可能会想:千年之后,人们只会看到我已漆黑一团,谁知我曾经洁白无瑕?“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明珠暗投之后,明珠还是明珠吗?孔子说过:“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思是:掩藏自己对一个人的怨恨,而假装和他很友好,鲁国的贤人左丘明以之为耻,我孔丘也以之为耻。
现在阮籍在司马氏手下为官,不是“匿怨而友其人”又是什么?可想而知,熟读经书的阮籍,私下里不知道为自己羞耻过多少回了。
饮酒避世
1、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像阮籍的女儿求婚,阮籍大醉60天,司马昭只好作罢
2、至慎,未尝臧否人物“唯阮嗣宗,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评论时事,臧否人物,可谓至慎乎!”《家诫》钟会三番五次问阮籍对时政的看法,想从中找破绽,致阮籍于死地,阮籍均饮酒至大醉不与之言语。
不拘礼教
1遭母丧,仍去大将军府赴宴饮酒。
2、母亲去世时,正与人下棋,对方请求终止,阮籍坚持要下完分胜负。
护花使者
对母亲、女性有相当的依恋和尊崇
1母亲亡故下葬时,饮酒二斗,痛苦不已,吐血数升,几乎丧命。
任职于当将军府时,有司法官报案说,有人杀母,阮籍当众说:杀父还可以,怎么竟然杀母呢?满座惊其失言,司马昭责问:杀父是天下极恶,你怎如此说?”阮籍答道“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者是禽兽类。杀母者连禽兽都不如。”众人悦服。
2阮籍的嫂子回娘家,阮籍去送别。有人讽其悖礼,他说:礼教难道是给我设置的呀!
3邻居家妇人有美色,当垆卖酒,阮籍常去喝酒,醉了就卧躺在少妇身旁。少妇的丈夫一开始怀疑阮籍的动机,后发现无恶意。
哭兵家女
阮籍家附近有一个当兵的人家,养了一个女儿,长得不错,又有才识,可惜红颜薄命,年纪轻轻还没有嫁人就死了。阮籍和这家人素不相识,但他听说以后,径直闯到人家丧礼上,哭得稀里哗啦。哭完以后,也不打招呼,失魂落魄地回去了。俗话说:人言可畏。一个未嫁女孩的葬礼上,一个素不相识的大男人在那里哭得一塌糊涂,这会给人怎样的联想呢?没准儿还会遭来流言蜚语,甚至污言秽语。但是,阮籍全然不顾,尽情一哭。
是阮籍太幼稚?太放浪?还是阮籍这个人压根儿就有毛病?拎不清?
要我说,都不是。
率性而为,任情而动,自然而然,我行我素,悖礼越俗也在所不惜,千夫所指也不以为意,这恰恰是阮籍最具性情、最自然可爱的地方。
一个年轻的生命夭折了,就像一朵花还没有绽放就凋谢了,难道不值得为她悲痛吗?
阮籍不仅是为这个女孩哭,他是为所有的美丽都会暗淡而哭,为所有的繁华都会憔悴而哭,为所有的生命都会凋零而哭!
在阮籍大放悲声的那一刻,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矫揉造作。只有阮籍在痛哭中体会到的生命的悲凉和孤独是真实的。
这不是小情小调,这是大悲大恸。
这不是怨天尤人,这是悲天悯人!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有男尊女卑的传统。女性地位很低,关于男女的一套礼法教条中,几乎都包含着对女性的轻视,甚至歧视,至少没有给予和男人同样的尊重。而在阮籍心目中,女性却是值得亲近的,值得尊敬的,甚至是值得崇拜的。他的这种看似放浪的行为背后,其实包含着对礼教纲常的反叛,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呵护。
从这个角度上说,阮籍简直是那些处于弱势的女性的“护花使者”。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真正把女性放在“人”的地位上加以表现和赞美的莫过于《红楼梦》。贾宝玉的形象看似有几分愚痴,却可以说是女性的知音。晴雯死了,他哭;金钏儿死了,他哭;鸳鸯死了,他哭。你看,贾宝玉的形象不是和阮籍一脉相承吗?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正是阮籍的“隔代粉丝”,他给自己取字“梦阮”,足见对阮籍的喜爱。谁的眼泪在飞?无情男子何必垂泪?因为爱,只有爱。